Page 264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64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第三节  变形监测分析


                  在隧道的开挖过程中,随着开挖面向前推进和时间的推移,隧道围岩变形将得到
             不断发展,隧道围岩变形随开挖面距离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就是本书要研究的围岩变形

             特征。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围岩的变形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确定二次衬砌的
             合理施作时间,最终配合和指导施工实践。本章结合麻栗场隧道的围岩施工变形监测
             资料:首先,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分别对围岩变形位移—时间特征、围岩变形位移
             一距离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找出其中的一些变形特征和规

             律,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其次,结合变形监测数据,对洞口地表进行变形监
             测分析。最后,应用变形基准对麻栗场隧道展开施工预报。

                 一、隧道工程概况


                  麻栗场隧道位于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麻栗场镇,是一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分
             离式长隧道。隧道左洞起讫桩号为 ZK31+455~ZK32+600,长 1145m;右洞起讫桩
             号为 YK31+450~YK32+605,长 1155m。隧道左洞吉首端位于直线内,茶洞端位于

             R=1000m、A=547.723 的缓和曲线内;右洞吉首端位于 R=690m、A=451.165 的缓和
             曲线内,茶洞端位于 R=1000m、A=481.256 的缓和曲线及圆曲线内。左右洞纵面均位
             于 2% 和 2.5% 的下坡段,竖曲线半径分别为 80000m 和 70000m。路面最大超高 3%。
             隧道最大埋深约 117.0m。
                 (一)地形地貌

                  隧道场地为低山地貌,纵向地形起伏大,冲沟发育,冲沟主要分布在
             ZK31+430、ZK31+600、ZK31+930、ZK32+460 等处。前三处与隧道轴线正交,最
             后一处与隧道轴线大致平行。ZK31+430 和 ZK31+600 处冲沟较窄,延伸较短,沟

             宽 13~40m。ZK31+930 处冲沟较宽,约 100m,延伸较长,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
             ZK32+460 处冲沟较小,地表水自东向西流。隧道沿线地面高程在 726.0~861.0m。
                 (二)地层岩性
                  场地发育的地层为第四系的覆盖层和寒武系的砂质页岩、灰岩和白云岩,场地大

             部分地段基岩裸露,现按层从上而下分述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Qh)
                  种植土:灰黑色,松软,零星分布在水田内,厚度在 0.5m 以内。
                  黏土:黄色,可塑 ~ 硬塑,层厚 0~7.8m,主要分布在山坡表层和冲沟内。

                  碎石质土:褐色,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砂质页岩、灰岩硬块,大小约 1~3cm,
             碎石含量约 30%,余为硬塑状粘土,层厚 0~9.9m,主要分布在 ZK31+930 冲沟及附近。


             • 252 •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