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66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断层 F3:即水田河一地所坪逆断层,为一区域性断层,在区内长达 70km,物
探显示该断层在隧道洞身处位于 ZK32++190~250(YK32+200~260),断层产状为
210°∠ 64°,受其影响,洞身发育有破碎带,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富水。
4. 不良地质
隧道场地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受水田河一地所坪逆断层的影响,断层上盘的灰
岩和构造角砾岩裂隙发育,在岩溶地下水的长期侵蚀下,部分裂隙发育为溶洞,部分
发育为溶隙,岩溶主要发育在 ZK31+720~ZK31 + 930(YK31+730~YK31+940)段的
构造角砾岩内,钻孔 ZK3-1 中 764.89~765.99m 段揭示为流沙层。该冲沟内岩溶最为
发育,岩溶形态以溶洞和溶隙为主。
二、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综合分析研究
(一)隧道围岩变形时间效应分析
围岩变形具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的性质,在允许围岩有一定的变形,但不得
过度形变的原则下,我们需适时设置支护,以便最充分地发挥围岩自承、自稳能力,
获得最佳的支护效果。为尽可能找准支护时机,就需通过大量变形监测时态曲线进行
分析,及时反馈信息。
麻栗场隧道洞内净空收敛变形监测断面数量较多,受篇幅限制,对监测断面不
一一列举加以分析,在断面的选择上,选择麻栗场隧道较典型的白云岩区域监测断面,
监测断面里程桩号为 ZK32+400,通过此断面的变形数据分析,对围岩变形的时间效
应加以分析研究,监测断面 ZK32+400 基本情况见表 7-4。
表 7-4 监测断面 ZK32+400 基本情况表
监测断面桩号 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处工程地质情况
Ⅳ级围岩,围岩为弱风化白云岩,岩体受构造影
ZK32+400 周边收敛,拱顶下沉 响严重,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呈块石状镶嵌
结构,赋水性差
1.ZK32+400 围岩变形时间效应分析
ZK32+400 断面位于麻栗场隧道埋深大约为 40m 出口段,围岩级别为Ⅳ级围岩,
采用上下台阶分步开挖法,上台阶开挖底板与洞顶初喷后标高高差大约为 5.5m,隧道
设计净宽为 10.25m,实际开挖宽度一般为 11m。我们在此处埋设了洞内监测断面,经
过长期的周边收敛上、下测线和拱顶下沉观测,取得了大量适时准确的变形监测数据,
现将变形监测数据绘制成分析所需要的曲线图(见图 7-14 至图 7-19)
• 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