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3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73
第七章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变形监测分析研究
根据统计结果的情况来看:“厂”型最普遍,然后是“抛物线”型,“S”型和“J”
较少,从曲线形状上也可知麻栗场施工较为安全,支护设计合理,很好地控制了围岩
变形的发展。
(二)隧道围岩变形空间效应分析
洞室掘进过程中,由于开挖面的约束,使开挖面附近的围岩位移不能立即全部释
放。因此,开挖面附近的围岩应力和变形将随着洞室纵轴方向变化。这种现象就为第
二章提到的开挖面的“空间效应”或简称“开挖面效应”。
在进行隧道围岩变形空间分析之前,我们在此做如下说明:麻栗场隧道采用长台
阶开挖,拱顶下沉、周边收敛测点(上测线)基本上均要经过两个相似过程,即上台
阶开挖:变形发展,随着开挖掌子面的远离,变形趋于稳定,下台阶开挖:稳定后变
形再次发展,亦随着下台阶掌子面的远离,变形又趋于稳定。我们要考虑得全面围岩
变形空间效应分析,应该是对全断面而言的。但是在麻栗场隧道中,上下台阶错开,
无法得到理想实现条件,但可参照相似条件的分析来代替我们的分析要求,即均只考
虑一个开挖面。因此,我们有如下选择:①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下测线)变化距上
台阶开挖面距离研究。②周边收敛(下测线)变化距下台阶开挖面距离研究。三拱顶
下沉、周边收敛(下测线)变化距下台阶开挖面距离影响研究。在三个选择中考虑在
实测中变形大多发生在上台阶开挖中,且之前围岩为完整围岩,上台阶开挖断面更接
近全断面开挖,因此选择在①中进行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在实际分析中本书选择了
拱顶下沉作为分析对象,为较全面地了解围岩变形与开挖面距离的关系,分别选择了
Ⅲ、Ⅳ、Ⅴ级围岩中的三个断面,对它们的围岩空间效应进行了统计分析。
1. 麻栗场隧道 YK32+210 断面(Ⅴ级围岩)
麻栗场隧道 YK32+210 断面拱顶下沉与掌子面距离关系见图 7-24 所示。可见,
整条曲线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离掌子面一倍洞径内,刚开始拱顶下沉注释量大,
其曲线曲率较大,基本呈直线发展,大于一倍洞径后,拱顶下沉增长缓慢,当大于两
倍洞径时已基本停滞发展,整个曲线呈“厂”字形。因此,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在Ⅴ
级围岩中,开挖面的影响距离大致为 1 倍的径,另外曲线提示我们在对Ⅴ级围岩监测
的重点应是开挖初期,在变形监测过程中要及时埋设测点,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麻栗场隧道断面(Ⅳ级围岩)
麻栗场隧道 ZK32+300 断面拱顶下沉与掌子面距离关系见图 7-25 所示,整条曲线
变化过程无明显特征阶段,开挖面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范围比较大,在距掌子面两倍洞
径内拱顶下沉增长速率较快,大于两倍洞径后变形速率趋缓。具体的:距开挖面 1 倍
的径处,拱顶下沉位移释放率仅为 30% 左右;距开挖面 2 倍的径处,拱顶下沉位移
释放率达 60% 左右;距开挖面 4 倍的径处,拱顶下沉位移释放率达 80% 左右,围岩
• 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