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4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84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许变形量,但小于设计图纸给出预留变形量 80cm。例如,最大变形量大于设计图纸
             给出预留变形量,处理措施与情况 2 相同。此后,在该段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议改按
             Ⅴ级围岩富水较强构造破碎带的初期支护施工,最终得到采纳。支护参数:喷射混凝
             土厚 25cm;D25 中空注浆锚杆,长 300cm,纵环间距 80cm×100cm,梅花形布置;
             φ8mm 钢筋网,间距 20cm×20cm;18 普通工字钢,纵距 80cm。之后施工中未再出

             现险情。
                 (四)支护失稳(见图 7-32d)
                  麻栗场隧道 ZK31+555 断面,埋深 32m,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呈镶嵌状,结构松散,

             受地表水影响较大,属于Ⅴ级;允许变形量 u 0 =55.0mm;初期支护参数取Ⅴ级富水段
             破碎围岩:喷射混凝土厚 25cm;D25 中空注浆锚杆,纵环间距 80cm×100cm,梅花
             形布置,φ8mm 钢筋网间距 20cm×20cm(单层),18 普通工字钢,纵距 80cm。初
             期支护全部施作后开始掘进,围岩变形速率初测值 v 0 =21mm/d,量测组当日 10 时发

             出险情预报。由于现场施工人员认识不足,开挖工作面继续掘进,第二天上午 9 时发
             现两侧墙喷层开裂,裂缝最大宽度 2.1cm,部分喷层掉落,现钢筋网。经研究决定,
             在现有初期支护基础上再设一层 φ8mm 钢筋网,并复喷至 30cm 厚。第四天变形速率

             已明显减小(比值 v/v 0 =36%),根据监测基准,仍应继续加强支护。此时喷层仍有开
             裂,第二层钢筋网仍有少量挤出现象。现场主管工程师当即决定立即停止掘进,提前
             施作仰拱,灌注 70cm 厚钢筋混凝土仰拱。24h 后变形速率比值降至 v/v 0 =3%,围岩趋
             于稳定,避免了又一次塌方事故。实测最大变形量 u=59.2mm,u>u0,但小于设计预
             留变形量 120mm。

                  麻栗场隧道 ZK32+200~ZK32+260 段位于冲沟与断层破碎带交会处,应属Ⅴ级
             围岩。预设计初期支护参数取Ⅴ级围岩。预设计初期支护施作完成后 3d,埋设了
             ZK32+255 量测断面(埋深 48m)。8 月 15 日上午 11 时,在掘进至 ZK32+252 时,量

             测断面出现最大变形速率 v 0 =12mm/d,监测值发出第一次险情预报。在拱顶两侧 45°
             范围内加强支护(将锚杆纵环距 80cm 改为 50cm,并注浆)后,至 8 月 19 日变形速
             率比值 v/v 0 =28.3%,根据基准,变形速率已经有较大降低,但速率仍较大,应继续加
             强支护,使围岩趋于稳定。由于加强支护需大量增加成本费用,有关方面否决了我

             方的建议,仍按原设计初期支护参数对洞身进行初期支护。至 8 月 25 日变形速率达
             v 0 =13.2mm/d,v/ v0 =110.0%,监测组发出第二次险情预报,施工单位向有关方面汇报,
             继续施工。8 月 27 日上午 10 时量测,变形速率比值达 v/v 0 =120%,速率无收敛,监
             测组迅速进行第三次险情预报,但各有关方对监测预报未起重视;其间喷层开裂、钢

             筋网少许挤出。8 月 27 日以后连降大雨,8 月 28 日 10 时量测值 v/v 0 =150%,量测组
             发出第四次险情预报。并要求施工队迅速把人员、机械设备撤出监测断面一定距离,


             • 272 •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