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162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可直接取食植物汁液,还可传播植物病毒。我省棉蚜发生危害主要在棉花苗期和
花铃期,分别称为“苗蚜”和“伏蚜”。自 4 月下旬棉苗出土后棉蚜迅速转移至
棉田危害,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以及对杀虫剂抗药性强等特点,为棉蚜的
防治增加了难度。
绿盲蝽是棉花、果树及蔬菜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刺吸取食,可造成寄
主植物生长点枯死、叶片破损、花蕾脱落、棉铃及果实畸形,严重影响农作物产
量与品质。5 月下旬棉花苗期,绿盲蝽即可在棉田内零星危害,至 6 月下旬随着
棉花陆续开花,便大量入侵并危害棉花。
棉铃虫、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寄主范围较广,能取食棉花、玉米、大豆等多
种作物。转 Bt 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显著降低了棉铃虫成灾面积,但是生
产上仍会出现由于抗虫棉抗性表达差异或环境条件影响,造成棉铃虫残虫危害。
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和种植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作物栽培制度和种植格局变化,甜
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田间分布和危害呈现出新规律,已上升为棉田间歇暴发性重要
害虫。
2. 病害
苗病是一类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立枯病是
重要的苗病之一,常造成棉花减产 10%~20%,该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棉花幼
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籽和烂芽,幼苗出土后,在幼茎基部发生褐色凹陷病斑,病斑
扩大缢缩后,子叶下垂萎蔫,最终幼苗枯倒。棉苗出土后,长期阴雨是引起死苗
的重要因素。
棉花黄萎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为土传或种传维管束病害,常造成减产
15%~20%。黄萎病一般在成株期危害,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
展至整株。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 25℃ ~28℃,低于 25℃或者高于 30℃时发
病缓慢。夏季多雨且温度略低时,更有利于发病。
烂铃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棉铃引起,以棉铃疫病为主,病原为苎麻疫霉。
棉铃感病后,形成僵瓣,重则全铃烂毁。棉铃疫病一般始发于 7 月下旬,8 月上
旬以后迅速增加,与 8、9 月间的降雨有密切关系。
3. 草害
棉田杂草主要包括龙葵、鳢肠、马唐和牛筋草等,共有两个出苗高峰,棉花
播种后,多种杂草陆续开始萌芽,随着棉花出苗形成第一个杂草出苗高峰,此时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