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100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建设与改造程度不高,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开
展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但重
点污染源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等重点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尚未全面掌握,对
《规划》要求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安全等重
点工作的支撑依然不足,难以实现不同风险源的分级分类管控。
(二)地下水污染形势日趋复杂,协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园区渗漏、矿山尾渣、矿井涌水、垃圾填埋等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
显,部分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因保护力度不足,已转为备用水源。由于地下水污
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网建设是防范地下水污染扩散
的基础支撑,地下水水质在线监测是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地下水污
染预测预警是判断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关键技术方法。然而,中国地下水污染类型
复杂、问题突出,对比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各类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数量,与第
二次污染源普查的数量仍存在巨大差距,地下水保护措施与监测井网密度不能有
效支撑环境管理,跨部门“双源”监测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融合度不高,用于
指导重点区域和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监管手段、技术规范和预警能
力尚未形成,不同区域和监控要素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之间缺乏互联互通,造成
地下水监测数据储备、预测预警和监督能力不足。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难度加大,污染防治成果应用不够
由于地下水污染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难恢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一般修复技术
的极限仅能消除人群健康风险,水资源功能恢复基本无法实现,裂隙水、岩溶水
分布区域的污染扩散控制难度更大。特别是非均质、低渗透等地层条件下,地下
水污染的过程、范围和程度的识别难度更高,难以精准调查和刻画地下水污染情
况。低渗透地层及透镜体的反向扩散、原位氧化和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有毒副产物
生成、地下水修复中的污染物反弹、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的治理与管控、地下水中
新型污染治理也是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另外,
地下水污染防治尚处于“曝光一处、管控一处”的状态。预见性、先导性的地下
水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储备不足,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短板日
益凸显。
(四)地下水环境监管要求提升,污染防治创新动能不足
地下水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涉及调查、监测、评估、风险防控、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