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102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二)促进数据网络融合,统筹构建地表地下协同监管技术体系
结合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和污染源分类管理对策,整合现有的地表水监测
断面、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等,完善“双源”地下水环
境监测井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体系,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十四五”国
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统筹构建国家级、省级与“双源”的三级地下水环
境监测网,提升地表地下协同监管的硬件基础。结合“大网络、大系统、大数据”
等思路,整合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基础信息,建立地下水监测
信息报送和共享机制,引进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强化监测数据保真,保障数据“进
得来,管得住”。集成三维渲染、仿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
强化三维地层、三维水文地质模型、三维污染羽可视化呈现,高效支撑重点环境
问题分析研判,促进数据网络融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重点污染源地下
水调查评估结果,完善开发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功能,提升地表地下协同监管的软件基础,实现“地表—含水层—敏感受体”全
过程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监测、预测、预警、管控等监管功能。
(三)推广试点示范效应,加快形成绿色和可持续的污染防治模式
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地
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带头”作用,落实在产企业地下水防渗和监测
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特别是针对地下水修复难度
大,易出现脱尾和反弹等问题,深入开展修复治理与“过程阻断、长期监测、制
度控制”的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研究,实现地下水污染场地多技术耦
合修复,开展新材料和模块化集成装备研发,形成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地下水
污染治理模式。在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的同时,集成产出可复制、
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定期宣传地下水污染防治成果,推广
试点示范效应。
(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系统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决策力
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加大不同层面地下水污染防治科研课题研究
力度,就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预警、污染溯源、风险管控、修复治理、标准体
系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进行集中攻坚,提升地下水污
染治理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按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从调
查、监测、评估、风险防控、修复治理等方面出发,以现有《地下水质量标准》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