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123
第五章 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施工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发挥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优势,提升施工现场
的碳减排效果。并积极鼓励在施工现场运用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并将可再
生建筑新材料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网络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技术的运用发展,
以保障能顺利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目标。另外,相关的管理部门还需尽
早制定建筑现场施工中碳排放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以便保障建筑部门和低碳排放
技术的双向结合发展,并在行业的准入门槛标准中融合低碳施工,促使相关的施
工负责人能够充分知道绿色低碳施工对于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社
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向结合的建设目标。
三、交通领域碳减排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的部门协调机制
城市管理者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控管的目标任务和工
作方案,明确责任和牵头部门。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密切协作,形成各司其职、
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管理格局,形成促进城市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管控
的合力。
(二)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
结合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在空间上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设施供给,满足居民
的公交出行需求。在进行新城建设时,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以公共交通车
站作为片区用地开发的中心,在车站周边进行多种用地形态混合的、较高密度的
用地开发,并通过精致的城市设计营造出适宜采用步行或自行车至公共交通车站
的出行环境,最终使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开发相互促进发展,推行适合居民非机
动化方式及公交方式出行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式。
(三)实施“公交都市”绿色低碳交通战略
完善公交配套设施,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提高公交乘车环境,采取公交专
用道、公交专用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共交通自动调控等措施保证公交系统
的高效性,完善公共交通场站建设,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大力发
展智能公交,通过电子路牌、实时信息查询等服务在内的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增
加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的认可,提升公交吸引力,减少私人交通使用,降低居民
出行碳排放水平。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