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129
第六章 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结果为:A 断面 0.061mg/L,B 断面 0.058mg/L,C 断面 0.145mg/L;现场离心预
处理后,总磷测定结果为:A 断面 0.057mg/L,B 断面 0.047mg/L,C 断面 0.160mg/
L。数据分析得知,样本静置 30min 后,仍有部分泥沙悬浮,固液分析也不彻底,
因此总磷测定结果比其他 2 种方法高。除总磷外,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
监测结果,也受预处理方法影响。例如,化学需氧量测定过程中,使用漏斗、采
样勺灌装的情况比较多,极易产生气泡,这时可使用吸虹方式缓慢放入样品瓶。
挥发酚样品采集期间,若未在现场添加固定剂,或超过 24h 后再分析,会导致结
果过低。
6. 质控措施不当引发误差
除上述误差外,质控样的选择也是地表水监测中的常见误差。地表水样品浓
度低,分析期间使用的样品浓度高,未采用有效措施控制样品质量,都会影响监
测结果。另外,溶液浓度选用不当。例如,高锰酸盐指数分析过程中,使用溶液
浓度较高,会影响样品的灵敏度,使溶液消耗趋于 0,从而掩盖甚至忽视空白值,
这时可使用比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低的溶液稀释样品,提高测定结果的灵敏度。
7. 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引发误差
环境误差是由监测环境造成的误差,在地表水监测过程中,化学需氧量的分
析结果易受监测温度影响,因此对监测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测定前需要将样品
温度控制为 20±2℃,为满足监测需求,将实验室温度控制为 20±5℃。若条件
允许,最好将其温度控制为 20±2℃,避免和水浴、蒸馏等操作同时进行。
(二)减少地表水监测误差的对策
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不同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监测结果也不同,比如化学分析法适合含量组分
高的样品,而且监测结果也比较准确。而气相分子光谱法、流动注射法等方法操
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更加适用于含量组分低的样品。
2. 增加测定次数
在地表水监测过程中,若工作量允许,可用增加测定次数的方式减少误差,
便于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在数据比对、监测期间,对于比对或定类指标,必须
增加测定次数,取平均值,从而减少随机误差的发生。
3. 使用统一方法分析含盐量高的样品
受氯离子干扰,重铬酸盐法并不适用于含盐量多的水样分析和监测,而有机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