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秩序.自由.美--在音乐的世界
P. 97
第三章 器乐艺术
段落快而不躁、欢快热烈,并随着曲速的渐快,音乐达到高潮。这种表现方式和
客观美学效果体现了音乐速度与情绪情感的正相关规律。
五是弦索十三套。弦索十三套是十三部以琵琶、三弦、胡琴、筝等弦乐器为
主的合奏曲,分别是:《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
《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
夜游》《舞名马》。据传,《弦索十三套》之所以包含 13 首作品,是依照古代
宫廷每个月演奏一套、闰月再加演一套的规矩设定的。
二、中国近代器乐艺术
中国近代器乐艺术可以从传统器乐与新型器乐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近代传统器乐艺术
近代传统器乐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间器乐社团、地方性乐种以及一些流
浪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南北各大城市中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民乐演奏的社
团,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天韵社”(1911)、“国乐研究社”(1919)、“大同
乐社”(1920)、“云和乐会”(1929)、“今虞琴社”(1934)、“上海国乐
研究会”(1941)、“中国管弦乐队”(1941)等。这些社团对传统乐曲的整理、
研究、改编以及民乐曲谱的刊行、民族乐器的改革制造等方面都做了许多重要的
工作。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灌制唱片等工作。所有这些贡
献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春江花月夜》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它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
原名为《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曲》。1925 年由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
章(1905—1996)和郑觐文(1872—1935)改编为丝竹乐曲,后经多次整理改编
使之成为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民族管弦乐曲。
《春江花月夜》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淡雅的格调、田园诗般的意境和委
婉含蓄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它不仅描绘了“夕阳
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美景,再现了张若虚原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
孤月轮”的壮阔景象,还表达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的内涵,展
示了归舟远去,万籁俱静,一江春水,月光粼粼的开阔意境。整首作品无不体现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会酣畅淋漓地感受到这无比舒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