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秩序.自由.美--在音乐的世界
P. 93

第三章 器乐艺术



             外在的场景表现其实同时也是猎人心理活动的映射。全曲共 18 段,主题鲜明,
             结构也较为完整,采用合尾的形式。乐曲中多种琵琶弹奏技巧的运用使得音乐具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明清时期的器乐艺术
                 明清时期,琴乐仍然是文人音乐的重要乐种。因受民间音乐和地方语言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古琴艺术各流派的音乐风格各有千秋,他们都有属于自己流派的
             曲目、刊本,有自己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例如在明代的各派琴家中既有重视

             琴曲纯器乐性的美学见解,也有提倡琴歌声词并重的美学倾向,从而形成了声乐、
             器乐两大琴派。
                 声乐派琴家主张选用古诗词赋来谱曲,提倡创作琴歌。代表人物在明代有谢
             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在清代有王善等。具有特色的琴歌有《精忠词》

             (又名《满江红》)等。
                 器乐派琴家主张古琴音乐的纯器乐化。明代以严瀓为代表的虞山派琴家在演
             奏风格上提倡“轻”“微”“淡”“远”;在审美追求上表现内心的平和与虚淡
             意境。虞山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徐上灜(别署青山,号石帆)还著有表演美学著作

             《溪山琴况》,书中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 24 个审美范畴,即“24 况”。在 24
             况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就是“和”,正如徐上灜本人所说:“其所首重者,和也”。
             从舜帝提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以来,“和”就一直被作为音乐
             审美的最高旨趣传承下来。徐上灜继承和发展了先哲的见解,强调孤高寡和的情

             调,追求静穆古雅的风格。
                   寥廓天际,鸿鹄展翅跃千里
                 《平沙落雁》是近 300 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
             等。此曲所表达的内容与完全的归隐心境是不同的,它意境高远,于“静”境中

             蕴含了处于逆境中隐逸之士的“鸿鹄之远志”。正如《天闻阁琴谱》中解题文字
             表述:“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
             逸士之心胸也。”乐曲包括三部分,分为六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 1、2 两段)
             描写深秋来临时天高云淡、雁行和鸣的景象;第二部分(第 3、4、5 段)描写雁

             群将落时回环顾盼、空际盘旋、绕洲三匝、降落沙滩;第三部分(第 6 段)描写
             雁群初落时立足未稳、惊而喧闹,最后秋夕与归雁一同隐没在暮色苍茫的夜色之
             中。如果将这首意境悠远的琴曲比作一幅水墨画,那么,“鸿雁来宾”“欲落”“既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