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秩序.自由.美--在音乐的世界
P. 92
秩序·自由·美——在音乐的世界
笛、箫、笙、筚篥等管乐器;琵琶、筝、十四弦、琴等弦乐器;方响等打击乐器。
二是为各类戏乐伴奏的乐器形式。这类形式中的“鼓板”,主要由笛、鼓和
板组成,与歌舞戏、唱赚及杂剧伎乐的演出有关。也有乐队编制非常丰富的情形,
比如:从四川广元出土的杂剧伎乐石刻上可以看到,为杂剧伴奏的乐器有拍板、
横笛、筚篥、腰鼓、杖鼓、架子鼓、三弦等。
三是宋代的古琴艺术有显著的发展。除了各种流派的琴家弹奏古琴之外,在
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中,对古琴艺术产生兴趣的人多了起来,包括君王臣僚和文
人墨客。不少著名的词人与琴人交往,为琴曲填词以寄情志。琴曲作品题材的内
容多是通过描写自然风光、隐士生活、佳人薄命、香草凋零来表现对现实世界的
失望以及对隐遁生活的向往。比如《潇湘水云》《古怨》等。
胸怀五湖志,情寄云水间
琴曲《潇湘水云》为郭沔(约 1190—1260 年)所作。郭沔,字楚望,南宋
浙派琴家的创始人。《潇湘水云》具有深刻的艺术构思和严整的音乐结构,乐思
纵横、情景交融,透过对水云掩映、烟波浩渺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处于一定
社会氛围中的个人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正
如《神奇秘谱》中所讲到的:郭楚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
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
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郭沔创作的《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也都得到后来琴家的重视和爱好。
忧思自难忘,沉吟为国殇
姜白石创作的《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作品,词体上仿照楚辞的写法,以
花委尘土、佳人薄命的比兴手法来暗喻个人的身世处境,同时也倾诉了对国势危
亡的担忧。全曲节奏比较平稳,音调忧郁、低沉、哀婉而缠绵,作者把他那忧伤
的情思通过琴声传递给了人们,有“萧萧落叶,漏雨荒苔”之味。
海青飞处,群鹅乱,猎人欢
琵琶在宋元时期已出现很多的“品”,音域较宽。琵琶曲《海青拿天鹅》在
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琵琶曲。元代杨允孚的《滦京杂咏》
中有诗云:“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
鹅避海青。”海青,又名海东青,是蒙古贵族捕猎时用的一种雕,天鹅是他们最
希望猎得的一种珍禽,这首乐曲就是表现狩猎中用海青捕捉天鹅时的激烈场景。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