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13
第一章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背景研究
第一章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背景研究
第一节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法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环境中各项要素
及其指标或变化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或长期跟踪测定的科学活动。
生态环境监测除了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
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受害症状等测试的生
物监测,还有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热、声、光、
能量和状态测试、电磁辐射的物理监测。
对某一污染物进行某一地点、某一时刻的分析测定不能判断环境质量,必须
对各种相关元素在同一环境下综合分析其测定数据,才能准确评价环境质量。生
态环境监测的监测内容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的各种成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二、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史沿革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环境中某些污染物质进行分析,水利、地
质部门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水化学的常规项目测定,卫生部门对饮用水、大气
和作业现场进行测定和调查。1953 年建立卫生防疫站,并建立如《防止矽尘危
害工作管理办法(草案)》设立一些劳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1972 年 6 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
指出由卫生部负责建立全国“三废”监测检验系统,制定必要的监测检验制度。
1973 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认真开展生态
环境监测工作”作了专门规定,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提出由“以现
有卫生系统的卫生防疫单位为基础”承担监测任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