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43

第八章  生态环境评价



             据的准确性。
                 1. 调阅现场采样记录
                 调阅现场采样记录,包括查看现场采样记录中关于工况、周边环境、天气状

             况、固定剂添加情况、点位布设、采样方法、采样时间、仪器是否过检定周期的
             记录,了解是否存在异常状况。例如,某化工企业进行洗涤塔氯化氢去除效率测
             试时,结果发现进口氯化氢浓度低于出口氯化氢浓度的不合理现象。经与现场人
             员核实在采样规范性、同步性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得知洗涤塔淋洗液长期未更

             换,淋洗液已接近吸收饱和,洗涤塔起不到吸收效果,吸收液中氯化氢反而存在
             进一步释放的情况,导致进出口浓度倒置的不合理数据产生。又如,某验收项目,
             连续两天的监测过程中,出现某一次废气监测值明显低于其他监测结果的离群数
             据情况。经与企业核实,发现由于生产装置(反应釜)非连续运行,每次投料、
             反应、出料整个运行周期仅 1h,连续几次采样的时段中有一次并未在反应周期

             内,因而导致监测结果离群。当因现场采样条件及方法等原因导致数据异常时,
             应排除相关原因后复测。
                 2. 调阅分析报告与原始数据

                 调阅分析报告与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对质控数据进行审核,包括对空白值、
             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标样、平行样、加标回收率等数据审核。进行数据整体性
             的合理性分析,针对无法合理分析的测值,进行分析确认。
                 3. 监测分析方法适用性或干扰因素的确认

                 例如,地表水总磷监测,地表水中泥沙含量、样品固定剂添加量、样品保存
             时间、样品前处理方式等对样品的分析结果干扰较大,实际分析时,需要对干扰
             条件进行确认,以便能准确反映水质总磷浓度状况。污染源监测时,当废气中一
             氧化碳浓度较高,超出干扰实验允许范围时,定电位电解法不再适用于二氧化硫

             的测定,此时需要更换方法。

                 三、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能力是基础性资源,高品质且具有活力的人力资源是产生优质监测数据
             产品的必备条件。建立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加强高水平
             环境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开发和维护,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做



                                                                                 ·231·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