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20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爪蟾蝌蚪中已分化的小肠上皮细胞作为供体,成功获得了存活的蝌蚪后代,这是
            首例成功使用去核卵母细胞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状态的报道,且他
            们发现使用分化程度越低的供体,核移植成功率越高,说明其重编程效率也越高。
            1997 年 WILMUT 实验室使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成功克隆第一只哺乳动物“Dolly

            羊”,这是克隆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将克隆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纪元。在
            随后的 20 多年里,一系列哺乳动物都被成功克隆,包括牛、小鼠、山羊、猪、兔子、
            猫、马、狗等。2018 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的 LIU 等

            使用幼年猕猴成纤维细胞和成年猕猴卵丘细胞成功克隆出存活的猕猴后代,在国
            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鱼
            类中,早在 1963 年,TUNG 实验室就通过将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注入雌性鲤鱼
            的卵母细胞中获得了克隆鲤鱼。1973 年,他们又在硬骨鱼中进行了一系列核移

            植实验,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在遗传表征中的影响,并首次获得了鲤鱼细胞核和
            鲫鱼细胞质杂交的亚种克隆鱼,这种具有特异性状的鱼,被称为“童鱼”,童第
            周也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2002 年,LEE 等使用长期培养的胚胎成纤维细
            胞作为供体成功获得了二倍体可育斑马鱼,在斑马鱼中建立了靶向遗传操作的

            基础。
                (二)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现在一般采用未激活的 M Ⅱ期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去核方法有盲吸去核
            法、半卵去核法、切割去核法、高速离心去核法、功能性去核法和挤压去核法,

            其中经常使用的是切割去核法,这种方法的去核效率高,可达 90% 以上。利用
            化学诱导去核法目前只得到了小鼠和猪两种克隆动物。一般选择体细胞作为供体,
            首例克隆成功的绵羊多利,使用的供体细胞是乳腺上皮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多采
            用细胞融合法。WILLADSEN 发明的利用直流电诱导细胞融合方法效率高,安全

            稳定,被广泛使用。克隆胚胎的激活方法分为物理激活和化学激活。物理激活方
            法中的电激活,使用最为广泛,大多数的融合 - 激活是先进行 2 次电脉冲后再使
            用化学试剂激活。核移植后进行科学的胚胎体外培养是提高克隆效率的重要步骤,
            培养液的选择、胚胎质量、重构程序、受体供体发展阶段等都是影响体外胚胎培

            养的因素。体外培养后,通过手术移植或非手术移植将胚胎植入受体动物。
                (三)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动物克隆技术在生物学理论研究、医学的药物开发、疾病治疗及器官移植、



            106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