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21
第一章 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
流行,素有“虫癌”之称。2006 年以来,国家重点防治棘球蚴病,动物患病率
已大幅下降,为减少人间发病提供了源头性支持。此外,我国通过实施家禽禽流
感免疫、家犬狂犬病免疫、2 型猪链球菌病免疫,大幅降低了人间疫情发生风险。
(四)成功防范一系列重大外来病
我国面临着 1000 余种外来病传入风险,疯牛病、痒病、裂谷热、西尼罗热、
尼帕病等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比如,英国疯
牛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400 亿英镑,病人死亡率高达 100%。这些年,我国通
过强化跨部门合作,强化外来病风险管控,有效阻止了这些疫病的传入。例如,
通过强化风险评估、禁止使用肉骨粉喂牛等措施,成功防止了疯牛病传入,不仅
维护了养牛业健康发展,还有效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另外,在动物疫病防控实
践中,我国兽医技术支持水平不断提高,自 2007 年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来,
已有 21 家实验室被认定为国际参考实验室,居亚太区前列。
二、动物疫病防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一)从传染源方面分析
1. 外疫传入风险大
我国周边国家疫情复杂,受货物贸易量大、动物走私严重、野生动物迁徙等
因素影响,动物疫病跨境传入风险时刻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入了 60 多
种外来病,其中法定疫病 30 多种,经济损失严重。
2. 重大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虽然我国有效控制了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七大瘟疫。但这
些病原并未彻底被消灭,有的型多面广,有的持续变异,有的缺乏有效性预防措
施,只要防控工作出现漏洞,这些疫病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3. 个别人兽共患病出现反弹
所有人兽共患病都具有宿主性,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将长期影响野生动物,并
可通过多种途径向家畜和人类传播,进而在家畜和人群间相互传播、流行。布鲁
氏菌病可导致人和动物出现不孕不育、关节炎等,既严重影响牛羊生产效率,又
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消灭了布鲁氏菌病,后因停
止免疫、家畜流通频次加快等多种因素影响,疫情在 2000 年后出现反弹,现在
年新发病人数约有 7 万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