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22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4. 虫媒病发生风险加大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一门,种类超过百万,约占全部动物种类的 85%,可
            传播数百种传染病。虫媒对环境适应力特别强,既可在海洋、河湖、高山和土壤

            中栖息,还可在动物、植物和人体内寄生;既能长时间隐性携带病原体,还能通
            过吸血、接触等多种方式,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疾病。世界
            卫生组织(WHO)评估指出,全球 80% 的人口生活在虫媒病风险区,每年导致
            70 多万人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贸易频繁以及农业、旅游业等的深度开发,

            许多过去仅在热带地区出现的虫媒病,已开始向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传播。比
            如,蓝舌病此前最北分布至北纬 38°,现已扩散到北纬 42°。
                5. 新发病与新型生物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已发生 40 多种新发传染病,其中有 30 多种已传

            入我国。2018 年有关国际组织调查表明,全球兽用抗生素用量约 9.3 万 t,其中
            亚太区占 61%,单位用量是美洲的 2.2 倍、欧洲的 3.3 倍、非洲的 6.6 倍,高强
            度的用药,催生了耐药菌的快速产生。此外,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基因驱动
            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工合成和改造病原更为便捷化、多样化,生物技术谬

            用风险不可忽视。
                (二)从易感动物方面分析
                我国畜禽群体大,密度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量增加了至少 5 倍。
            我国用 6% 的淡水、9% 的耕地、12% 的草原,生产了全球大约 80% 的鸭鹅、

            50% 的猪、36% 的蛋鸡、33% 的羊,饲养密度是全球的 2.7 倍。密度越高,疫情
            风险越高。
                高风险动物群体占比高。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2021 年
            养殖场户数年均递减 5.3%,但总体来看,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依然占主体地位,

            且受资金保障、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限制,中小规模群体的疫情发生扩散风险相
            对较高。
                (三)从传播途径方面分析
                区间价格差异导致动物长途调运频繁。趋利性导致商品总是从价格低的地区

            流向价格高的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产业
            布局、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带来了动物及其产品价格的区间差异性。价格的
            区间差异,必然带来动物的大范围、高频次调运。总体看,我国幼畜、育肥畜以



            8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