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11
第一章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概论
发展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相对稳定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但物质
也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在经过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后,从不
成熟走向成熟,从不稳定发展到相对稳定,达到一个相对静止的稳定阶段。虽然
学风中的各要素和各系统间存在矛盾,但它们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会
制约、相会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统一性。学风在表现形态上,总能给人一种整体的
感觉。这也充分说明了学风相对稳定的特点。
第三,群体性。群体,泛指的是本质上有共同特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学
风的群体性,是指学风的形成不是某一个体独自完成的,而是群体中的个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学风群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从学风的概念来看,学
风是学校的、学术界的一些学习方面的风气,而风气是社会上或集体中流行的习
惯;其二,学风是反映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的一种风貌。由此可见,学风是以一种
群体的方式得以体现,但是学风发展过程中,群体内的个人都是行为的主体,可
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个人而言的学风,是个人的学术风格。
第四,个体差异性。影响人的学习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包括资质、兴趣爱
好,以及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内在因素,也有具有不同特点的外在环境的影响。在
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也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各具特点的学风。而正是具有学风
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风的变化发展。
第五,生活性。学风发展包括学校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学生家庭方面的以
及个人等因素,生活各方面都与学风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多种思想潮流的碰
撞,并在向生活逐步渗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就会通过某些实践活
动,而自然地承担着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学风不再只是课堂里的事情,生活就是
学习的本身。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风就是一种生活风气,任何生活片段都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生动教材。
第六,目标性。学风的目标性,就是指学风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
就意味着,加强高校的学风工作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例如,高校培
养优良的学风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服务的,高校领导重视学风,对学
风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师重视学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升自身道德水
平,丰富专业知识,起到引领作用;辅导员重视学风,为学生服务;所有人员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