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
P. 97

第三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的角色转换及能力要求



             号上的情况,有的纸质期刊内容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需求不符,可能导致优质
             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无人问津。
                 期刊编辑在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作时,会忽略新媒体内容的实效性、展现形式

             和营销策略。新媒体对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极高,期刊编辑对网络热点的敏感度较
             低,内容制作上需一定时间,不能及时将期刊内容与热点相结合,很容易错过内
             容传播的最佳时期。在展现方式上,期刊编辑擅长处理文字内容,缺乏图片、音
             频、视频创作能力,单一的文字内容冲击力小、吸引力弱。此外,成功的新媒体

             平台不仅要有优质的内容,还要有成熟的营销策略,但期刊编辑的互联网营销活
             动策划能力和实施能力较弱,在同内容类型新媒体账号的竞争中,很难突出重围。
                 3. 缺少专业运营,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新媒体时代依旧以内容为王,但专业的运营能让内容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

             广。当前大部分期刊都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了账号,专
             业化的运营能保证期刊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吸引受众,从而有望将平台的公域流
             量转换为私域流量,为期刊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少期刊的新媒体账号主要由编辑人员兼职负责,他们

             既要生产线上内容,又要保证纸质期刊按时出版,缺少对新媒体账号运营的理论
             学习和操作经验。缺失专业运营很可能会造成传播的内容广度、深度不足,互动
             性不强,如果不能及时回应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很容易给受众留下账号服务态度
             差、效率不高的印象。在传统出版背景下,期刊编辑和读者沟通机会少,编辑只

             需要对内容负责,而在运营新媒体平台账号的今天,部分期刊仍局限在闭门工作
             的状态中,存在对粉丝留言不回应、不重视粉丝需求、对粉丝指出的问题避而不
             见等现象,这种低质量的服务与业余化的运营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期刊的新
             媒体账号将面临用户体验感降低、黏性差等问题,很难实现进一步的营销转化。

                 (三)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
                 1. 人格化形象的塑造者
                 随着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账
             号数量激增,期刊的新媒体账号想要在新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一定要为账号赋

             予生动的人格形象。这个人格需要具有独特形象、气质和风格,像人一样有性格
             特征、独特的外貌和名称,在社会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同一类话题,各个新
             媒体账号都可以发布,但具有人格化的新媒体的粉丝黏性更强、内容的不可替代



                                                                                     89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