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205

第七章  高校人才培养



             学校关注政府、社会、雇主、家庭、受教育者等的利益和需求,并在积极地承担
             着所承诺的质量义务。在当前,最为紧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实践和创新训练,提高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二)全员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不是单纯依靠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力量的努力就
             能实现目的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是需要各个方面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共同
             承担责任,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首先是社会力量的参与。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不应该再像计划
             经济体制下那样,由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而应该主动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
             与监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议作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全体
             人员的参与。全员参与是指高等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

             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中来,做到“提高质量人人有责”。任何一种质量
             监控,最终都要落实到人。
                 (三)全程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间断性,是目前中国实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活

             动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只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情况进行
             监控,而忽视了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和从高等学校毕业之后的成长情况,使
             人才质量监控失去连续性。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应该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
             控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以及学生从高等学

             校毕业后的追踪监控。目前,高校应当重视毕业生追踪调查,做好人才培养质量
             的反馈工作。
                 (四)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技术的开发
                 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这为中国建立高等教

             育质量保障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技术的开发。教育质量
             保障的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即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
             开发;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过程中的测量与诊断技术。加强这些技术
             的开发,有利于解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难,

             从而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197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