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201
第七章 高校人才培养
的具体等级,有利于打破中国大学生“60 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传统观念,
激励学生为取得高等级的学位证书而认真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落实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最早源于 14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
誉,几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 46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 41
位首相中,七成多毕业于牛津大学。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
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导师制”是什么?“导师制”导什么?据 1929—1931 年赴牛津大学留学
的原浙江大学训导长费巩教授回忆:“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之学制,与吾国现
行大学学制完全不同。学生作业,不重于上堂听讲,而重于导师指导。大学生依
其所专攻,随指定之导师研究,课业品行均由导师负其全责。导师或为教授讲师,
间亦授课,每周至多 1~2 小时,或为各学院研究学者,并不公开讲演授课。”我
们在实施导师制时,不能照搬国外的培养模式,但是国外教育方式所折射出的因
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却值得我们借鉴,建立适合中国高校教育实情的导师制。
目前,中国各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
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的师徒帮带
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在中国的高校里实行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一个新的
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落
实于被指导者,导师通过每周一次(具体时间因具体情况而异)与学生见面,交
流讨论,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生活指导,还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
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指导学生继续深造,排解就业压力,减少学生择业的盲
目性和不切实际性。同时,导师站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度上,不但授之以知
识,而且利用言传身教进行人格熏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
挥教师的育人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清华大学课题组调查发现,某
校经济管理学院自 2008 年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名大学生一进校就有一位教
师作为导师,每学期和导师至少有两次面对面交流,内容不仅限于学业,还包括
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有效促进了该院高频次、深入、多样化的师生互
动,学生和任课教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人生观、价值观,和任课教师一起参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