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202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ls


            与课程以外的工作。统计显示,该院学生在自我规划、解决问题等能力上的收获
            及在校满意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出该校平均水平。事实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在中
            国是可以开展的。

                如何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 强化本科生导师的选聘

                选聘本科生导师,要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要选择
            师德高尚、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有爱心,学识水平较高、专业基本功扎实,
            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作为导师。选聘方式可采取本人自愿申请与院、系选聘相结
            合的方式确定。在教师业务素质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可以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政

            治水平、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作为选拔标准。
                2. 建立完善的导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在管理机
            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了部分导
            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高等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
            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要明确导师的劳动特

            点,制定出工作量的考核制度,合理、公正的评价导师的劳动价值。一般情况下,
            每个导师可以带 5~10 名学生,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计入正常教学时数。在很多

            情况下,这种活动都是业余时间进行的,格外辛苦。所以,应给予略高于标准工
            作量的课时报酬。学生论文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课题获奖或参加大学生创业
            竞赛活动获奖的,导师亦应给予奖励,以体现对导师工作的肯定。把导师的工作
            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

            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除了导师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身。
            为促进导师与学生交流,在导师找学生交流的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交
            流,每周与导师至少要见面一次,主动与导师预约时间请教问题,发挥两方面的
            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学生的表现要与课
            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194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