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214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京剧锣鼓经》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京剧锣鼓经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1)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在于:
               ①发展学生审美感知素养
               第一课时《感知锣鼓经》侧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素养。京剧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
               体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者。京剧锣鼓经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

               国民族乐器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学生通过对比试听,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京剧锣鼓经的特征,发展学生审美感知素养。
               ②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第二课时《听记锣鼓经》,第三课时《演奏编创锣鼓经》侧重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

               养。京剧是融表演、演唱、演奏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
               识读字谱,乐器演奏等方式充分体验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艺术
               表现素养。
               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第三课时《演奏编创锣鼓经》同步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京剧具有德育功能,如歌
               颂民族英雄主义的《穆桂英挂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红灯记》,蕴含丰富生
               动历史知识的《霸王别姬》《三岔口》,学生通过欣赏京剧片段,综合表现,自主创
               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2)本主题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
               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热爱
               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2.“义务教育阶段 3—6

               年级课程目标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
               引学生”。
               《京剧锣鼓经》设计了“感知锣鼓经”“听记锣鼓经”“演奏锣鼓经”“编创锣鼓

               经”四个环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侧重实践体验,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学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综合,创造思维等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热爱。





             • 200 •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