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信息的脉络
P. 139

·第三部分·
               下一个交换中心因过于繁忙而无法接收电文,可以将电文保存下来,等线路空闲
               时再发送出去。这就是所谓“存储转发”的原理。这些人工交换中心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实现机械化,利用“撕纸带”的方式处理电报:收到的电文自动记录在穿孔
               纸带上,再由机器进行转发。20 世纪 60 年代,磁盘存储取代纸带成为存储介质,
               电报处理实现计算机化。

                   存储转发、分组交换是对古老电报技术的简单改进,为便于使所有计算机彼
               此相连,人们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网络中路由信息;计算机之间通过一条主干通
               信线路相连,需要时再增加其他连接。分组交换技术有助于减少高速通信线路的

               使用成本。由于数据以分组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因而能避免单个用户独占线路。
               分组与短电报很类似,每个分组都包含目标地址。系统将较长的信息分解为一系
               列分组,再逐一发送到网络中。通过快速连续地传输分组,一条通信线路可以同
               时承载多条人机交互信息。充当交换中心的计算机只需接收分组,并将他们传递

               给通往目标计算机的路由上的下一个节点,而目标计算机负责将各个分组重组为
               院士消息。实际上,分组交换使多用户可以同时共享通信线路。分组交换之于电
               信技术,如同分时之于计算技术。

                   1967 年 10 月,在前往美国田纳西州加特林堡参加计算机网络研究人员的国际
               会议之前,罗伯茨对这一切尚不知晓。在这次会议上,罗伯茨从唐纳德·戴维斯
               的一位英国同事那里了解到分组交换的概念。他后来成其为上帝的启示:“我茅
               塞顿开,掌握了如何路由分组。”
                   分组交换的思想在网络传输中具有重大的价值。首先这种机制不要求数据同

               步,不用把数据锁在一起发送,数据包达到的顺序可以是乱的,最后对它们重新
               排序就好。此外,网络会学习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如果你切断这种网络,半秒之
               内网络又会恢复通信。还有,如果某个网络节点负荷过重,数据包就会绕过它。

               与传统方式相比,效率更高。如果有人试图独占网络,信息流就会避开他们。
                   除了分组交换思想,分层设计的思想同样重要。网际协议 TCP/IP 协议进一步
               阐释了这种思想。TCP/IP 由四个层组成,最顶层是应用程序层,它负责把信息发
               送给运行在远程计算机上的另一个应用程序;最底层是网络接口层,即实际的物

               理导线或光纤,这一层把信息转换成电子或光脉冲。当信息很长时,信息就会被
               切分成较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会被放入一个单独的“信封”中。我们可以协议
               想象成俄罗斯套娃。在接收端,信息自下而上移动,每经过一层,就拆掉一层信
               封。由于原始信息被划分成了若干片段,所以接收端在接收到这些信息片段之后,

               还要他们组装起来形成完整的信息。
                   但面对不通过生产厂家的系统接入网络时,他想到利用接口信息处理机作为


                                                    • 123 •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