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信息的脉络
P. 138

·信息的脉络·
                 里德启动了他私下称为“星际计算机网络”的项目,以“阿帕网”这一名称为世
                 人所知。
                     1966 年,拉里·罗伯茨接手阿帕网项目,罗伯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开始构建实际的网络之前,他必须解决 3 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第一个问题,如
                 何连接所有的分时系统。最大的难点在于,如果要求所有计算机系统彼此相连,

                 那么通信线路的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当时高级研究计划局共有 17 台计算机,
                 仅将这些计算机联网就需要 136 条通信线路。第二个问题,如何经济地利用连接
                 计算机的昂贵高速通信线路。商业分时计算机地使用经验已经表明,电话线的通

                 信容量仅有不到 2% 得到有效利用,因为用户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上,而线路
                 在此期间处于闲置状态。这一弊端在使用本地电话线时无关大碍,但是对高速长
                 距离线路来说很不划算。第三个问题,如何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所有计算机系统
                 连接在一起,这些系统使用耗时多年开发的各种操作软件。

                     对于前两个问题,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率先阐述了“存储转发分组交换”
                 的设想。他指出,电话网络极其脆弱,即使遭受核打击的间接损害,也很容易陷
                 入瘫痪状态。在建设更健壮的通信系统的过程中,巴兰通过在不同“中心”之间

                 搭建多条路径在网络中引入了“冗余”这个特征。巴兰大力提倡组件类似欲望的
                 分布式网络。如果一个网络中连接到每个中心的链路只有一条,那么这个网络的
                 冗余度是 1,很显然,这种网络是极其脆弱的,很容易遭到破坏。根据兰德的预
                 算,网络的冗余度只有达到了 3 或 4,才能在理论上称得上是健壮的网络。这意味
                 着,在一次核打击后,在一个冗余度为 3 或 4 的网络中,即使某些连接遭受了破

                 坏,仍然可以找到贯通整个网络的工作路径,这是因为在这种网络中每个中心都
                 与其他 3 个或 4 个中心相连。巴兰的第二个想法更新颖,他要在信息发送过程中
                 引入冗余,他提议把每条信息划分为若干长度固定的“消息块”(即数据包),

                 并且允许这些消息块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通过网络。巴兰后来把这种方法叫做分
                 组交换。
                     1965 年,英国物理实验室的唐纳德·戴维斯也独立提出这一概念,戴维斯首
                 创了分组交换一词,他注意到分组交换概念与旧式的电报技术很相似。

                     通过在主要城市设置多个交换中心,工程师们解决了在电报网中避免所有城
                 市相互连接的问题。因此,如果电报从纽约发往旧金山,那么电文在到达旧金山
                 之前可能会经过芝加哥和洛杉矶的中间交换中心。19 世纪末,在电报诞生之初,
                 每个交换中心使用莫尔斯音响电报机接收电报;第一位电报员将电文抄写出来,

                 然后发往下一个交换中心。所有交换中心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电报穿越全国到达
                 最终目的地。将电报记录在案的优点是它可以充当存储系统:如果业务量增加或


                                                  • 122 •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