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信息的脉络
P. 137
·第三部分·
第五节 编织的网络
我们应当致力创建一个统一互联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用性和可移
植性比炫酷的图形技术和复杂的额外特性更重要。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找到那
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参考资料,以及一种日后查找的方法。这很有吸引力,促
使人们主动使用它,随后其包含的信息快速增长,超过临界阈值。
——蒂姆·伯纳斯·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使用变得更加容易,但这种设备却是孤立的
存在,设备上的信息无法传播,也无法共享。为了真正发挥作用,个人计算机需
要具备和其他计算机通信的能力。因此因特网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它是连接世
界各地数百万计算机的系统。1990 年秋,仅有 31.3 万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5 年后,
这一数字接近 1000 万。到 2000 年底,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已超过 1 亿台。
人们对于高效、容错的联网技术有相当现实的需求,这种技术适用于军事通信,
永远不会中断。然后,人们希望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统一到单个系统中。例如,
如果电话用户智能在各个运营商的网络内部通话,电话就不可能成为人与人沟通
的主要手段;同理,如果世界上孤立的计算机能够彼此相连,它们就能发挥更大
的作用。正如古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理想是:“让全世界的知识储备随时可用”。
阿帕网
20 世纪 50 年代晚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局势变得异常紧张。1957 年,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轨道卫星,美国倍感压力。美、苏两国储备了大量的核武器。
这些核武器是阻止战争发生的威慑力量,美、苏两国必须明白首先攻击对方必然
会招致另一方毁灭性的打击报复。这就是“共同毁灭原则”。如果早期预警系统
失效,美国受到打击,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通信系统保证美国总统能够发射导弹予
以反击。
1962 年,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理技术负责人 J.C.R. 利克里德在论文《人
机共生》中率先提出构建地理分布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设想:
今后 10 年或 15 年中,设想一种“思维中心”似乎很合理,它将今天图书馆
的功能与信息存储和检索方面的预期进展结合在一起……这幅图景很容易扩展为
由这些思维中心构成的网络,思维中心之间通过宽带通信线路彼此相连,利用租
用线路服务通达个人用户。在这样的系统中,计算机速度得以平衡,大容量存储
器和复杂程序的成本将分摊到各个用户。
1963 年,在首批由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分时计算机系统投入运行后,利克
•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