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114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趋势,病情较为严重时会导致玉米直接枯死。玉米大斑病的发病主要是受气候因
            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环境温度为 20℃且湿度相对较大时,玉米更容易出现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灰色小斑点。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
            重。灰色小斑点顺着叶脉逐渐扩散,颜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叶片边缘部位会出
            现黄褐色的大斑点。如果种植区域湿度较大,黄褐色大斑会逐渐转变为黑灰色的
            煤状物质,导致玉米叶枯萎,造成玉米减产 10% 左右。

                针对玉米大斑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具有较强抗
            病能力的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坚持适时播种的基本原则。为玉米施加充足的底肥
            或者使用磷肥、钾肥一类的肥料,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在大斑病发病
            初期,及时摘除已经被感染玉米叶并集中销毁,防止病叶上的病菌继续传播。选

            择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物喷洒发病区域,连续喷药 2~3 次即可痊愈。秋收后,
            采取深耕等方式,清除土壤中存在病菌,避免大斑病继续传播。三是加强玉米田
            间管理工作。施加有机肥料或者氮、磷、钾等肥料,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性,
            使玉米种植区域透光性较好,从而保证玉米品种的抗病害能力,延缓病菌的传播

            速度。四是药剂防治。在治疗期间,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浓度为 50% 的多菌灵粉
            剂 500 倍液,按照 7 天喷药 1 次的频率,连续进行 2~3 次喷药即可。如果在玉米
            生长过程中发现大斑病,种植人员需要及时开展防治工作,避免病原体大规模扩
            散导致其他作物感染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

                5. 玉米空秆病
                玉米空秆病指的是植株出现果穗无籽粒或者没有果穗的情况。玉米空秆率通
            常在 5%~10%,严重时能够达到 15% 以上,是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之一。通常情况下,在苗期内,空秆玉米植株的基部呈现圆形,叶片明显发紫,

            顶端部位出现浓绿发紫情况,叶脉相间隔且带有白色的透明斑点或者透明条痕;
            在玉米拔节期内,空秆玉米植株通常较为细弱矮小,叶片为淡绿色、狭窄修长,
            叶片与茎部之间的夹角较小。针对玉米空秆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技术。一是确定
            合理的种植密度。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提高玉米根系吸水能

            力,扩大玉米绿叶面积,合理运用光、热、气、肥、水等要素生产更多干物质。
            生产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种植方式选择不同的单位面积种植株数,确保个体发育,
            同时促进群体发展,减少空秆。二是合理水肥控制。拔节期到开花期是玉米果穗



            ·102·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