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116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件,且对本地区常见的玉米病害具有一定抵御能力。种植人员可以将本地区内的
适宜品种当作首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气候、温度以及水文等条件,开发更
多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吸纳其他种植人员的经验,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
选出最适合的玉米品种,从而降低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概率,提高玉米产
量与质量。
2. 科学拌种
科学拌种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长势
和品质。一般来说,种植人员应当根据具体种植时间开展拌种工作。玉米拌种的
常见环节包括拌种溶液调配、种子浸泡、种子晾晒以及包衣处理等。拌种能够有
效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各类病害的发生概率。通常在进行拌种处理之后,
玉米出苗会十分整齐。
种植人员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合理的拌种溶液,常见溶
液包括磷酸二氢钾、沼液等。在拌种之后,应当及时进行种子晾晒。在晾晒过程
中,要对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严禁长时间将种子放置到高温环境暴晒,也不能长
时间在阴雨天气下晾晒。这两种天气不仅会导致拌种效果降低,还可能对种子活
性产生不良影响。
3. 选择合理种植时间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没有统一的种植
时间。种植人员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温度、水文、降水等特点,选择最适宜的种
植时间。这是确保玉米生长后期养分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在玉米种植区域内
上层土壤温度达到 10℃以上,便能够开始种植。种植时间的选择还需要充分考
虑当地土壤结构。在沙性土壤当中种植需要适当提早种植时间,而在黏性土壤当
中种植则需要适当晚播晚种。这主要是因为结构不同的土壤,透气性与透光度也
不相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够为玉米提供的光照与氧气也不同。还需要考虑土
壤底层温度,如果土壤底层温度无法满足玉米种植之后的萌芽需求,会导致玉米
出现发芽率降低等情况,不利于玉米增产、提质。
4. 科学田间管理
在玉米种植期间,需要结合玉米品种和土壤肥力,对种植间距进行科学把控。
如果种植密度不合理,会导致玉米产量受到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土地浪费。玉米
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在雨季十分容易出现涝害。种植人员需要及时在田间挖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