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231
• 第七章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 增产量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增产效果显著,多年秸秆还田,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地
表覆盖率高,水分蒸发量小,深施化肥可增加肥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产量
2
2
高,以玉米为例,667m 产量约 822.5kg,对比田 667m 产量约 736kg。产量增加
66.5kg。
4. 节本增效及经济效益
2
2
增产效益,每 667m 增产 66.5kg,按每 1.7 元 /kg 计算,可增加 133.05 元 /667m ;
大旱之年,秸秆覆盖的节水效果较为明显,传统耕作地块浇水4次,每次消费25元,
秸秆覆盖的地块浇水低于 3 次,每次消费约 28 元,1a 节水费用是约 16 元;其
他节支效益,如减少播种作业单独施肥、中耕锄草,秸秆处理等作业环节,共节
2
省费用约 150 元 /667m 。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保护
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的限制因素
(一)生态环境因素
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地带,气温相对较低,秸秆覆盖常导致土壤升温缓慢,
影响玉米出苗,容易造成苗不齐、苗弱等问题,延后玉米生育时期。春季干旱多
风,覆盖地表的秸秆容易受到大风卷蚀,导致秸秆覆盖不均匀,也会影响播种质
量和出苗效果。有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会增加病菌和越冬害虫数量,增加
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东北地区未出现秸秆覆盖还田后病虫害加重的报道。生态
环境问题限制了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在东北的推广。
(二)农机农艺技术因素
国外土地集约化程度高,农机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农机结合 GPS、
GIS 及作物传感器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实时分析和管理农机田间操作,适合大规
模农场作业,其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更多地倾向于生态和土壤保护方面。我国
东北地区土地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机制造和自动化程度低,小农户分散经营
的生产模式需考虑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适合直接搬用欧美机械和技术模式。
虽然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推广以来,土地规模化速度加快,农机市场出现了一批
免耕播种机械,但农机市场杂乱,很多小厂家的免耕播种机作业后达不到秸秆覆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