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230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秆粉碎后埋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为腐殖质,释放养分,从而改善土壤的团粒
            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据测定,经过连续 2 年秸
                                                                                   3
            秆覆盖还田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0.15%~0.27%,土壤容重下降 0.03~0.06g/cm ,
            土壤的总孔隙度提高 1.25%~2.25%。利用秸秆还田省工、省时,增产增收。秋后,
            用大量的秸秆覆盖农田,省去捆扎和运输以及人工堆沤的时间和费用。据监测显

            示,连续 3a 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使粮食产量增加 10%~20%。利用秸秆覆盖还
            田,具有调温保墒,出苗率高,减少灌溉次数的作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蒸发量,
            有助于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的水分供应。通过实验对比,秸秆覆盖的地块比传统
            耕地的种子出苗率高 10% 左右。

                (三)秸秆覆盖还田的技术要点
                1. 确定合理的留茬高度

                留茬高度一般为30~40cm为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还田效果和播种质量。
                2. 秸秆覆盖质量
                秸秆粉碎还田的长度一般不超过 10cm。整株覆盖还田的秸秆长度和方向需
            要和垄向一致,并尽可能成行、成条铺放,秸秆的行与行之间留有 20cm 空地,

            以备开沟器顺利通过。
                (四)实施成效

                1. 节水效果
                播种前秸秆全覆盖地块含水量 17.5%,对比田含水量是 15.8%,休闲期
            蓄水能力增加 10.8%;生长期秸秆全覆盖的地块含水量是 12.43%,对比田是
            10.75%,生长期蓄水能力增加 15.6%。从检测结果看,休闲期、生长期秸秆覆盖

            地块水分含量高于对比田,特别是入伏以后,直到收获前,辽西的凌源地区基本
            没有雨,干旱情况相当严重,而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抗旱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耕

            作地块。且覆盖率越高,抗旱效果越好,持续时间越长。
                2. 秸秆覆盖率
                项目区一般是水浇地,作物产量高,秸秆量大,地表 50%~100% 的秸秆量
            还田;旱地作物产量低,相对秸秆量小,地表 100% 的秸秆量还田。一般情况

                                           2
            下,水浇地秸秆量为 470kg/667m ,秸秆覆盖率约为 50% 左右;旱地秸秆量为
                      2
            160kg/667m ,秸秆覆盖率约为 38%。


            ·218·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