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93
• 第三章 玉米种植及增产技术
为培育高配合力对应的自交系奠定基础。开展玉米资源的抗逆性、适应性、结实
性等有关的鉴定和遗传分析,加强创新该类种质资源,为玉米的遗传育种提供相
应的基础材料。加强建设玉米种质资源目标性状测试设施,开展种质资源目标性
状精准鉴定,基因型高通量鉴定、功能基因深度发掘,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
评价综合中心,建立国家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的评价体系。
3. 加快现代育种技术产业化
加强先进育种技术平台建设,尤其是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基因编辑技
术平台、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平台,加快创新种质资源,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
的技术手段改良种质,促进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迅速建成,并广泛应用在育种实
践中。创新育种方法,采用生物技术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育种的
效率和技术水平。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种子市场上套包侵权现象,鼓励种质创新,
制定登记制度且登记优异种质资源,明确登记的主题、内容、流程等,且要有合
理的监督管理措施。健全创新种质权益保护机制,加强权益保护和侵权管理监督
的举措,支持新种质上市进行公开交易,激发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的活力,与玉
米机械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制定新的检测种子质量的标准,并严格检查和监督
种子质量,严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种子进入市场,以此来提高我国玉米种子的竞
争力。要求种业单位在种子生产阶段严格选择、包装种子产品等,提高种子产品
质量,创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体系。
5. 加大对玉米种业的科研投入力度
在当前环境背景下,我国种业企业基础较为薄弱,企业需强化理解和投入商
业育种,以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项目的投入为基础,联
合各地的研发力量,与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学与研发联合攻关的
模式,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强科企合作,支持科研人才、种
质资源等要素有序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
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接纳非农资本进入种业,通过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启用相关资金链,实现资
源整合。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