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92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4. 育种体系分工不明确,种子企业竞争能力不强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 号)明确提
出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公
益性研究成果,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目前,大多数科研
院所和高等院校是以农作物遗传育种为主,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项目得不到重
视;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
可持续性不强,造成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弱,科企合作紧密度不够,社会分工不
明确。
5. 玉米新品种井喷,审定制度需要完善
自从绿色通道和联合体等品种审定程序实施以来,品种审定数量出现显著
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各类型品种 1.68 万个,比“十二五”期间增加
117%。以玉米为例,2016 年国审玉米品种达到 40 多个,2017 年国审玉米品种
达到 170 多个,2018 年国审玉米品种达到 500 多个,2019 年国审玉米品种达到
1095 个,2020 年国审玉米品种达到 1379 个。
新品种的井喷不是新品种质量的井喷,而是新品种数量的井喷,这样不仅打
乱了种子市场,助长了投机心理,并且严重降低了育种人员的积极性和种子企业
创新能力。
(三)对策建议
1. 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是种质资源,我国拥有的玉米种质资源数量尚可,但是
在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方面认识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拥有的玉米品种有 12000 个,种植面积达
2
1100 万 hm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玉米的需求越来越多,玉米种植面积达 4200
2
2
万 hm ,但是年推广面积在 0.67 万 hm 以上的杂交种不足 1000 个。应加强建设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保护稀有
的种质资源,开展与种质资源的形成和演化有关的研究,加强种质资源创新,
组建一支稳定的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研队伍,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
体系。
2. 完善玉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体系
建立起地方种质和外来优势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联系,寻找重要的核心资源,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