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91

• 第三章  玉米种植及增产技术




             衍生品种,玉米品种的遗传相似度非常高。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瑞德 / 黄改和
             SS/NSS,育种亲本主要集中在郑 58、昌 7-2、PH6WC、PH4CV 等玉米自交系,
             大量地方品种和热带种质束之高阁,导致已经审定的玉米新品种遗传基础日趋狭

             窄、同质化日益严重,在生产上抗风险能力差。
                 2. 育种水平参差不齐,育种技术落后

                 一是育种规模小,科研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玉米育种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
             校为主,育种团队规模小,力量薄弱。种子企业作为玉米育种的新生力量,科技
             创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但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团队能力参差不齐,科企合
             作还没有形成合力。

                 二是育种理论和育种实践脱钩,育种手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玉米育种以
             常规育种的方法为主,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育种理论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形

             成工程化、商业化育种模式,急需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三是种子市场存在准入门槛低、企业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
             人才不足以及育种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个人育种家、民间组织(农业专业
             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子企业、科研单位同时参与农作物育种的局面。主流的

             农作物育种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育种技术阶段,极大地消耗和浪费资源,一些国
             际上先进的育种技术,如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

             在商业化育种实践中得到真正应用。
                 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种质创新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业生产上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出来的基本是低水平重复品种,
             种子市场上套包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维权打假成本高、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

             应农作物种业发展形势的需要,违法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种子市场
             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因此大多数育种家

             追求“短平快”育种思路,原始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大部分的玉米品种均为某几个品种的相似品种或衍生品种,对玉米种质
             资源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过度追求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导致大量的种质资源束
             之高阁,而在育种实践中可利用的优异种质越来越少。应加大种质资源的研究力

             度,从源头上解决玉米生产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拉近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之
             间的距离。



                                                                                  ·79·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