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26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环评实施时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政策制度、技术支持等。
                通过对规划环评系统的解析,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系统反映出了不同层面之间
            的结合。

                1. 项目技术层面
                规划环评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对拟议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
            的减缓措施。规划环评活动在这个层面上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科学技术行为,主
            要通过评价主体开展的规划环评活动及相关科研机构对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改

            进等方式来体现。
                2. 制度管理层面
                规划环评活动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作为辅助工具来完善其运
            行系统并保障其有效地实施。规划环评在制度管理层面主要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

            府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的制定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来实现的。
                3. 环境社会层面
                规划环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参与者包括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利益相
            关部门外,还包括广大普通公众。不论政府机关、专家学者、私人组织、普通公

            众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规划环评
            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将复杂的社会角色和程序通过其所围绕的特定活动有
            效地组织起来。
                因此,规划环评是评价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人士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科学技术行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的统一体即规划环评具有技术属性、制度
            管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属性当中,技术属性是核心,制度管理属性为技术方
            法的实施提供了规范,社会属性是规划环评的哲学本质及从事社会评价活动的
            依据。


                二、规划环评有效性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通过上述对规划环评系统的解析及其基本属性的探讨可知规划环评有效性影
            响因素不仅包括规划环评系统本身各要素带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还应包括

            系统外环境即技术水平、政策制度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三个
            方面来探讨规划环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即项目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





            ·214·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