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30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评价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应最新、最真实,增强评价的可信度,提供强有力的
            保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规划环评的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大量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及现场调查等,各数据来源不一,数据

            间的一致性存在问题,从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9. 工作程序
                规划环评的工作程序应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开展且各程序需要进行详细
            的考察与分析。倘若规划环评活动的开展对《导则》的遵循程度不高,导致部分

            程序内容不详尽,甚至部分程序缺失,那么将会直接影响规划环评报告书的质量,
            从而使其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制度层面规划环评有效性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1. 法律法规

                纵观我国的规划环评制度建设,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基础性制度
            建设、支撑性制度建设、功能性制度建设。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型依次由下向上排
            列。在每一层次的制度建设中,我国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补充、完
            善了规划环评的制度建设。

                三个层次的规划环评制度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规定
            了规划环评的实施范围、技术程序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规章及一系列配套
            的导则、标准为我国规划环评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有效地促进了
            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规划环评虽然有规范的法律体系及明确的政策要求,但在具体的规划环
            评项目上,倘若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规章遵循程度不高且
            地方政府针对具体的规划项目没有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得不到完整
            的贯彻落实,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规划环评有效性。

                2. 管理体系
                规划环评管理体系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相关的法律规章对规划环评工作
            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安排,从而保障其工作顺利地开展。地方应设有专门的规
            划环评管理机构,协调好与规划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规划环评工

            作顺利进行。规划环评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对其报告书审查机制的管理。
                规划环评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是由一定数量的技术评审专家所组成的审查小组
            来完成的,专家主要来源于环境主管部门推荐或聘请的权威人士,各地均设有专



            ·218·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