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27
第八章 生态环境评价
(一)项目层面规划环评有效性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1. 评价主体
规划环评的评价主体是指参与其工作的所有评价者。规划环评的评价模式包
括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自我评价是由规划编制机关自行进行评价的模式,第
三方评价是由规划编制机关委托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的模式。我国的法律虽
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采用哪种评价模式,但在现实中大都采用第三方评价模式。
在我国的现实背景下,如果实施自我评价模式,各部门在追求相关利益的同
时容易使评价过程走过场。此外,规划环评涉及的技术较为复杂,客观上需要专
业独立的评价机构以第三方的立场进行分析判断,因而我国的规划环评评价主体
是由第三方评价机构中的所有专业评价者构成。评价主体对规划环评有效性的影
响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评价机构能力
我国自 1979 年开展环评工作至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评体系和评价
技术方法。在环评机构管理方面,我国对评价机构应配备的环评工程师要求及环
评资质条件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然而,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划环评
资质管理办法,国家环保部门先后组织推荐了三百多家规划环评机构,但其仅作
为推荐单位并不具备强制性。这种评价机构的选择方式主观性太强,评价机构的
能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证且一些评价机构责任意识不强,不坚持科学
评价,借用外来人员来进行报告编写,使评价机构的实际工作能力与资质级别能
力差别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2)评价人员素质
规划环评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对规划评价人员的管理,评价技术人员的
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规划环评报告书的质量。一个高素质的评价技术人员应
当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能力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从 2004 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制度,通过考试、资格考核、
资格登记、继续教育等途径,实现对环评技术人员的跟踪管理。从目前我国环评
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具有上岗资格的技术人员专业背景较为丰富、知识结
构层次较高,具有较为满意的技能素质。然而,由于规划环评工作与建设项目环
评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在开展规划环评工
作时难免会伴随着以往的思路和工作模式,再加上一些评价技术人员对规划环评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