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32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条文的出台都体现了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环境问题是公共利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迫切要
            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公众对重大环境事务应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

            权,公众参与也应是依法的、合理的,一个良性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将成为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石。
                通过公众参与使公众了解项目规划的内容、意义和项目的实施对周围环境可
            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使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提出有效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并与规划单位进行沟通,使规划单位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决策的过
            程更加的民主、开放、科学,从而使项目的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趋于合理和更
            加完善,社会可接受性更强,项目的综合、长远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对规划环评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对于专家学者及相关的政府单位,可采取座
            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进行。

                通过专家之间的交谈讨论,从专业的角度深入探讨规划方案潜在的生态环境
            影响,使与规划相关的各部门在会议中听取专家的相关建议和意见,找出规划环
            评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对于与规划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普通公众,在充分
            了解规划方案的前提下,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的设计应简单、易懂、

            明确,避免术语过于专业化及对公众可能产生不良诱导的内容且要结合参与对象
            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要素。
                公众参与方式是否全面合理,对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真实性及环评报告书的
            说服力和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倘若公众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且

            内容设计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决策。
                2. 参与人员
                公众参与的人员构成,从性质上划分应当包括主动参与者与被动参与者。主
            动参与者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规划中的某一特定因素,针对性较强。被动参与者一

            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等,也不太能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从专业角度可划分为专家、规划相关部门、普通公众等。对于政策性、技术性较
            强的规划,参与的人员以专家和规划有关的相关部门为主。对于影响范围广、内



            ·220·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