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25
第一章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背景研究
角度,而且信息内容丰富、更新速率快,为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基础数
据保障。目前,遥感技术用于平原土地覆盖变化而引起的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监测
以及对青海湖流域周边草地叶绿素的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等。
2.GIS 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GIS 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不但可以整齐有序地关
系地理信息,还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各种组合、分析、检索、修改、更新等。它
还具有“可视化”功能,能够通过计算机屏幕把所有信息清晰地还原到地图上,
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为生态资源空间信息管理及可视化系统的实现奠
定了基础。通过 GIS 技术的应用,专家根据山区生态资源空间信息管理和可视化
的研究对系统实现高效编制,在二维、三维一体化的可视化平台下提供了丰富的
数据图形查询系统功能,还曾以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
价数据库,从空间分布上对苏州农用地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具体分析等。
3.GPS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GPS 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
统,能够高效、快速、实时地得到相应的空间信息,对监测目标进行实时定位与
动态跟踪,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提供了关键性信息。关于 GPS 在生态环境
监测中的应用,可以利用 GPS 技术对某黄土边坡进行变形监测,提高了变形监
测的精度,实现对边坡的动态跟踪预测和变形预测,并制定出治理边坡问题的措
施等。
(四)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也逐渐崛起,在我国各个领域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也开始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对大
数据进行充分应用。在环境监测技术中,信息技术不仅减少了公共数据资源的浪
费,带动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转型,更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更为高效准确的
实时及预测结论。以青海省为例,从 2005 年至今,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
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已经陆续建成三十多个综合站点,一千多个基本站点以及一百
多个追踪站点,相对完整地建构了地面站点监测系统体系,与此同时,也相继开
展了湿地、森林、水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专项监管监测,确定了地面监测、
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系统评估等一百多项生态环境系统专业评价指标。此外,根
据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监测,逐步建成地表水监测断面七十多个,环境空气监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