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大数据技术及安全研究
P. 125

第三章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流域和断面水质的数据统计、溯源追踪、超标及临界突变预警。
                 (三)科研机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
                 我国生态环境科研机构、院所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大数据技术在生态

             环境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在科学观测与监测、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挖掘分析、数字仿真、大数据服务产品研发以及大数据机构机制构建等领
             域形成一定经验与成效。
                 1. 观测与监测类机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专职机构,建设国家级监测类
             平台十余个,包括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登记系统、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考核系
             统平台、仪器监测申报系统、污染源颗粒物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仪检测系统、环
             境空气污染物监测仪器检测系统、环境监测持证上岗考试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考

             核断面样品采集保存与交接管理系统、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土壤环境监
             测业务系统等。在大数据模拟计算方面,依托高性能集群计算资源,开展区域环
             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和精细化环境监测预警提供技术
             支持。

                 中科院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国
             家站为基础,以生态系统观测研究数据为核心,整合台站—区域—全国生态系统
             观测研究数据产品,建立一套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一
             个以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产品体系;构建涵盖野外站、专项

             网、科技计划项目、期刊论文、科研机构(团队、个人)的多源异构生态资源存
             储库,形成开放汇聚与共享服务平台;构建生态数据分析、同化算法和工具库,
             形成生态系统科学数据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

                 2. 数据管理中心类机构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围绕生态环
             境部网络安全与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规范,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建
             设和管理,环境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环境数据整合、交换、共享及全国环
             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发布了 36 项国家级的环

             境信息化建设标准,形成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五个一”,即一朵生态环境云
             (存储)、一张生态环境网络(网络)、一个生态环境数据库(数据)、一张环
             保专题图(地图展示)、一扇环保信息专网综合业务门户(门户),面向全国生



                                                                                 ·117·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