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大数据技术及安全研究
P. 155

第四章  大数据伦理道德研究



             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普遍规律,又能适应具有“家天下”传统的中国社会独特
             的代际关系与互动模式。李彪在研究中发现,影响老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
             关键的两个潜变量是使用意愿和数字反哺,其提倡要积极引导与塑造数字反哺的

             家庭文化氛围。于潇、刘澍进一步提供量化数据的支持,得出结论:如果亲子频
             繁见面或联系,且子代的互联网应用水平高,则能促进老年人直接接入互联网和

             使用互联网,并利用互联网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数字反哺的习得效应,从而缩小
             代际数字鸿沟。毫无疑问,数字反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三代同堂”
             的家文化和“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为数字反哺提供了文化土壤。同时,我国当
             前社会养老资源较为缺乏,社区和公益组织还在初步发展中,且社会养老资源不

             均,农村和县城所能获得的社会养老资源不足,而家庭数字反哺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弥补这些缺陷。

                 然而,数字反哺对代际数字鸿沟的弥合也存在局限性。
                 一是数字反哺的浅显性。按照周裕琼提出的数字反哺三大维度—数字接入反
             哺、数字技能反哺和数字素养反哺,目前家庭数字反哺更多地停留在接入网络、
             帮助下载软件、教会基本操作等接入层面的反哺和简单的技能反哺,较高层面的

             技能反哺、素养反哺还未普及,从而容易导致老年人在网络上盲目跟风购买物品、
             上当受骗等。另外,有些子代直接代理长辈处理电子设备上的各种操作,使得长

             辈未能直接接触互联网,这种代理型的数字反哺也无法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技能,
             对弥合代际数字鸿沟不具备有效性。
                 二是数字反哺的不彻底性。社会现代化急速发展,传统子代、亲代、祖代生
             活在一起的家庭结构出现变化,家庭的流动性增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空巢

             老人都逐渐增多。由于子代和亲代不在一起居住,因此有些家庭不存在数字反哺
             发生的条件和机会,导致数字反哺无法实现全覆盖。尽管子代、亲代和祖代之间

             可以通过线上电话、视频的方式打破地理区隔,但是这种线上数字反哺的效果也
             受到极大限制。
                 三是数字反哺的短暂性。数字反哺应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很难通过一两次
             的帮助就教会老年人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而子代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或与亲代

             分居两地,数字反哺的机会和时间有限,对老年人的数字化帮助往往具有随意性、
             短暂性的特点,效果不甚明显。



                                                                                 ·147·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