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89

第六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


             猴均在妊娠中期死亡,在其外周组织中可检测到大量的 MECP2 突变,与人类中
             RTT 关联的男性胚胎致死率一致。这些研究更进一步地支持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
             有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观点。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
             障碍,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饮食睡眠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以
             及其他各种躯体性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建立抑郁症动物
             模型,对于抑郁症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Chu 等和 Qin 等

             在发现的自发性冬季抑郁猕猴模型中,观察到抑郁样的蜷缩行为、较少的自发运
             动与反应性运动、体重减轻、快感缺乏和皮质醇增多症,在成年雌性猕猴及产后
             成年雌性食蟹猴中同样也发现了自发性抑郁模型,经过抗抑郁药盐酸氯米帕明的
             治疗,逆转了相关症状。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了慢性糖皮质激素可诱导

             猕猴表现出抑郁样症状,并且压力与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压力与皮质醇相互作
             用可以预测猴子的抑郁行为,这一发现扩展了目前对抑郁症中压力 / 皮质醇相互
             作用的理解,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抑郁症。Coplan 等通过人为干预母猴对觅食需
             求,建立了母婴分离的抑郁症猕猴模型,幼猴玩耍行为明显减少,且有明显的焦

             虑及抑郁样蜷缩行为,在其成年后除了行为改变,还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改变
             及脑脊液性质变化,表明幼儿时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会给其成年的行为和生理改变
             带来影响,这与人类抑郁症患者一致的。
                 李鑫采用 Vertical Chamber 拘禁方法建立的雌性食蟹猴抑郁模型表现出抑郁

             样蜷缩行为、社会交流行为减少、高频率的情感依附行为和焦虑行为。抑郁症灵
             长类动物模型的发现与建立,为了解抑郁症病因以及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措施提供
             重要平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发育异常及变性所致疾病,具有
             积极症状(妄想、幻觉、思维障碍)、消极症状(快感缺乏、逃避、社交退缩、

             思维贫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异质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
             核心症状。有报道使用参与认知功能发育的 NMDA 受体拮抗剂苯环利定,构建
             了猴分裂症模型,用抗精神药物氯氮平后可改善其症状。
                 Ma 等在氯胺酮诱导的精神分裂症猕猴模型中观察到工作记忆缺陷,及工

             作记忆的关键大脑区域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震荡活动发生了改变。吴喆在
             NMDA 受体拮抗剂苯环己哌啶诱导的精神分裂症食蟹猴模型中,也观察到了食
             蟹猴模型双侧前额叶 gamma 震荡能量下降,验证了多巴胺能药物对 gamma 震荡



                                                                                    175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