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91
第六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
外新药临床前试验多选用灵长类动物。中国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统计,国内实验
猴销量和使用量,从 2013 年的 8000 余只增加到 2019 年的 30000 余只,主要用
于药物研发和安全评价,基础研究每年用量大约在 5000 只。到了 2020 年国内使
用灵长类动物 34000 余只,其中 25000 余只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9000 余只用
于其他科学实验。在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 年国家暂停灵长类动物的进出口,
多种因素造成“一猴难求”、价格暴增。此外,可提供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的老年灵长类动物所占比例也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进程。
目前,该领域缺乏灵长类动物生命周期的生理生化相关数据参数,而这些参
数对于分辨健康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型较为重要。
一般研究项目资助年限多为 3~5 年,从而正在开展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会
因灵长类动物应用成本的增加而受影响。
随着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创
建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神经系统疾
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加快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创建工作。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承担建设的世界上首个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进行全尺度研究、国
际一流的大型“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
将投入使用,为突破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与应用相关技术瓶颈再添平台优势及
保障。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的战略储备及可持续利用水平,满
足国家战略层面、生物医学和生物产业发展对灵长类动物的需求,2019 年科技部、
财政部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
库”,以种质资源库、生物样本库、疾病动物模型库和信息数据库 4 个模块建设,
从资源收集与保存、科技资源汇交、资源挖掘与应用、开放共享与服务、共性技
术研发与资源研制、国内外动态监测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7 个方面,收集、整合、
优化灵长类动物和树鼩种质资源,并开展共享服务,可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灵长
类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为缓解灵长类动物资源的紧缺问题奠定坚实基
础及保障。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解决灵长类动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和新药
研发中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