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214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成分,发现 CP、EE、磷含量预测值和实际分析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 0.9,
            CF、钙含量的 R2 > 0.8。
                Hetta 等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

            立模型,预测饲用玉米的营养成分、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结果发现,CP、淀粉、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玉米果穗比例具有稳定的预测性。Bagchi 等建立了预测
            糙米和米糠经济和营养成分的近红外模型,发现改进偏最小二乘法是预测糙米的
            籽粒蛋白质、淀粉,米糠 CP、原油、DM、粗灰分、CF 含量的最适处理方法。

            Chen 等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分析谷子营养成分的模型,结果发现碳水化合
            物、CP、EE 含量的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4、0.92、0.70,预测集标准偏
            差分别为 0.28、0.40、0.17。姜训鹏等建立了大豆皮、小麦麸、甜菜粕等 6 种饲
            料样品不同饲料原料 NDF 和 ADF 含量近红外模型,其中 ADF、NDF 含量模型

            的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 0.985、0.963,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 1.82、1.63。
                刘玲玲等利用基于光栅技术的近红外检测系统,建立了小麦品质近红外检测
            模型,证明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小麦品质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车
            畅将近红外光谱技术运用于豆粕 CP 含量预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预测集

            的预测值具有可靠性。综上所述,偏最小二乘法适用于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的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不同饲料原料应用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
            的预测效果。
                2. 氨基酸含量预测

                饲料中氨基酸含量的预测,通常采用离子色谱转移法,该方法对仪器要求较
            高,且需要转换计算,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方便,与传统方法相比发挥了较
            好的作用。李守学等研究发现,运用不同物理状态下的 L -赖氨酸硫酸盐的近红
            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模型建立,验证集决定系数为 0.952,对我国氨基

            酸盐快速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黄庄荣建立了整粒棉籽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分析模型,
            发现 17 种氨基酸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李楠同样建立了大豆 CP、天冬
            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含量的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证明了应用于大豆氨基酸和 CP 含量快速检测的可行性。

            李军涛指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玉米中氨基酸含量,除了色氨酸外,
            能预测 14 种氨基酸的含量,且其模型可靠性优于 CP 含量预测模型。由此可见,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氨基酸含量快速检测意义重大。



            200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