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205
第四章 美术作品的展陈设计研究
在世界中的存在者处境有着紧密联系的。既然与身体密切相关,那么密切联系身
体的外界能量与化合机理通过人的感官活动构建就能反映出真实环境,由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构成的感官活动的运作是一项惊人的、复杂庞大而又
精准的工作,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觉的经验而获得的。
“场域”是人与场的结合,内部思维与外部空间的化合结果,这种结果又在
场地中产生能够影响观者意识的展览情景。场域概念更加倾向倚重于知识生产的
机制,需要多种身份人群与多重身份的人的参与,展览生产环节的人与展览的体
验者通过感知体验达成一致。“空间永远不是一种单纯的框框,也不是一种真实
的描述性环境,而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容积。”场与域之间还存在一种抽象的精神,
抽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必要过程,而“抽象”也通过抽离统合了人的认知。伊
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没有视觉的抽
象谓之空”,在有关抽象的讨论中,按照传统的观点,抽象是从直接经验的转移
或脱离(Withdrawal)。这样的观点分离了感知与思维,使两者成为先后的两种
能力,人的感知成为个别现象,思维则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思维进行时,必须首
先从头脑中清除一切感性的、具体的材料。然而,实际上,处在具体环境中,人
很难区分感觉与知觉的界限、感受与思维的阶段节点。
因此通过这种关系是关乎人的融汇互构模型,探讨其介质呈现的沿革框架和
共生逻辑,既为美术馆的展览展示研究提供了基础配置功能的呈现,又提供了迭
代的展示理念之下的实际做法去满足新型感知诉求,这种解构体系为一种融汇互
构的当代艺术展示模型提供了可能。
空间是人的基本生存维度之一,空间体验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的现代性空间体验对文学与艺
术具有推动的意义,在他看来,19 世纪以后,“在日常的感官印象世界里,由
于通讯革命和运输革命带来了运动、速度、光、声音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导致
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这种错乱或许就是对今天我们所处感官世
界的总体描述。现代美术馆往往被看作有机体而非建筑的实体之壳,在当代文化
语境中,美术馆作为艺术传播载体,艺术的物与参与其中的人构成了有机共处的
关系。
美术馆的展厅空间会随着展览作品的结构而发生重构。作为展览的基础平台
与承载审美之物的场所,美术馆为当代艺术的生成提供了孵化新事物的母体。巫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