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0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210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in Art Museums
假如我们将艺术作品与展览空间比作画作中的主体与背景,这种互补关系在统一
率的要求下,艺术作品的形式就要与美术馆的空间形式相适应,在结构上又要符
合人的体验的节奏变化,即由灵活的恰当对比而产生的互构关系。伴随着社会艺
术文化的进步,原有空间内生硬简单的结构显现出诸多滞后的症结与困惑,如空
间与作品边缘的模糊、黏连、不确定,这种情形下我们显然无法再用主次衬托关
系去布陈展览作品,而更多的是用共同创作的机制实现整体展览的营造,为衍化
了的展品营造适合其展示与呈现的展览空间。因此,在今天的展厅中怎样呈现这
种叙事互构的空间叙事关系,要从艺术史、建筑学、设计学、展示学、传播学多
角度探讨在此概念体系下的空间营造,探讨空间叙事在展览空间中的当代意义。
从展示空间角度观察,当代艺术展览就是在摒弃传统展示单一凸显作品的旧有模
式,当代艺术本身多样的形式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话语而进行更具实验性的空间改
造,当代艺术展览空间演化为可容纳人与思想的展览有机体,在这种艺术有机关
系下产生的艺术现场降低了观众观看传统美术馆的视线角度,使美术馆升级为一
种民主式的自觉文化场所。与此同时,展示空间不再是展示物的容器,而成为一
种叙事的部分,在展览文化进程中起到信息载体与信息传送体的作用。
艺术场景是艺术展览中的展示核心,对于实的物与虚的空间,一切的营造
都是基于对作品的阐释,当然这绝非将除此以外的部分进行等级界定。作品与所
在空间作为人的感知的承载物,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的指引下,以艺术创作的
方式营造实体展览,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媒介包装进行多种表达,借助艺术表现中
的虚实处理方法把握实体空间虚实关系,包括由作品与展陈面所形成的主次虚实
关系,这种关系构成展览空间表现的主要结构。1969 年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举
行的“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变成形式—作品—观念—过程—情境—信息”,
策展人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充分利用展览所在美术馆的大门、展
场、走廊、楼道和其他非展示空间,有意将参展作品“混乱无序”安置在这个公
共区域,这使作品初看起来像是被随意地摆放。显然,泽曼有意使作品之间的关
系民主化,整个展览公开而坦诚,完全打破了之前博物馆、美术馆只在展厅展示
作品的惯例。由此可见,展览空间中作铺陈区域的扩大或展陈方式的突破,美术
馆展示功能的延伸,这样公众感知体验效应也被拓展,这种从未有过的共建互构
的新样式带来了直接空间感知体验,同时也释放了美术馆非展厅空间的多种潜在
可能。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