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My FlipBook
P. 181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研究

            审计技术、数据资源和审计人员来有效的开展审计作业,使其成为全面性的信息共享。协

            同审计工作环节划分为了四个步骤。其一,整体性地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需要建设数据
            分析小组,全面性的分析审计数据平台整理出来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详细探究。其二,
            找寻出存在的难点问题。将审计数据平台分析出来的相关结果反馈给基层审计部门以及审

            计业务部门等,加以核对,加大重视力度,以此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其三,分散性的核对。
            各项审计单位将具体的核实情况落实于相关的审计数据平台之后,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
            需要交给审计人员进行逐一对比。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健全的审计方案,然后反馈给审计

            数据平台。
                 建设基于 PDCA 循环性理论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应用该项制度来提升协同审计的效
            率和质量,逐一进行探究。基于此,当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建设 PDCA 体系,大

            体上表现为以下几点:P 主要是指 Plan,明确具体的审计方案、计划以及目标,全面掌握
            被审计对象自身业务的开展现象,根据规范性的审计数据平台对内控不足之处加以分析,

            最终确定出审计计划和协同审计方案。D 被称之为 Do,执行工作,其主要包含了审计计
            划中的相关要点内容;根据协同审计方案来看,依靠审计数据平台中的审计资源和技术来
            有效的检查内控薄弱环节,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解决问题,制定措施。C 是指

            Check,主要是指检查方式,对于整体执行计划的结果加以检验,寻找存在的各项问题。
            从协同审计执行是否和标准性要求相一致、制定出来的审计方案是否合理以及产生的效果

            等方面入手,然后开展审计检查作业。A 是指 Action,处理一般是改进整体检查的结果。
            通过有效分析和总结协同审计的实际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进对
            策,在全面改善协同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大数据促进协同审计工作的创新

                 1. 收集相关的数据
                 基于以往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经常受到审计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无法综合性比

            较审计数据,一般情况下,均是使用抽样审计的方式选择样本量对整体特点进行估算,这
            便是传统审计模式中的抽样审计工作。在其中,抽样审计结果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但样本
            规模只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进而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此,当前伴随着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在审计中逐渐加大了对关联数据和外部数据
            的重视力度,这就使得审计区域不再受到以往抽样样本的限制,而是重点探究全量数据,

            从综合性角度对样本进行分析,增强审计项目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审计模式
                 从以往的事后审计逐渐转变为了整项过程的审计。以往单一的审计方式通常是在完成

            审计主体经济事项的基础上而落实的,根据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而,此种
            类型的审计模式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事后监督以及纠正等效果,可是无法产生事前预防以

            及事中控制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环境中的审计工作,主要是提前被审计部门反馈到审计软
         172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