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My FlipBook
P. 166
多元化经营战略下的民营企业管理
界银行(World Bank)2000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民营企业
从商业银行获得的信贷占同期信贷总额的比重尚不足 1%,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
济中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在 1997 年之前,早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债发行市场将
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仅局限于国有企业。直到 1999 年,我国债券市场才迎来第
一家民营企业发债主体——重庆力帆获准公开发行 5000 万元的 3 年期不记名债
券。而 2000 年,在我国 1112 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仅有 113 家(含上市后股
权变更),占比仅为 10%,银行牢牢“卡住”了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融通的“脆弱
的脖子”,我国民营企业的“单一型融资”特征十分明显,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很
强的金融抑制(栾天虹和唐勇,2001)。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型”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转向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渠道与直
接融资渠道并重。截至 2019 年末,在 A 股全部的 3758 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
业上市公司达到 2249 家,占比达到 59.85%。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品种也日益丰富,
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可转债、可交债
等。民营企业直接债券融资在 2016 年实现当年发行规模 1.06 万亿元,为 2010
年全年发行规模的 27.7 倍,达到考察期间的发行高峰,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
道得到较大拓宽和丰富。另一方面,是从过度依赖债务融资渠道转向债务融资渠
道和权益融资渠道协调发展。随着企业上市首次融资、上市后再融资、私募股权
投资(Private Equity)等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拓宽,民营企业的权益
融资方兴未艾,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得到协调发展。得益于此,在我国民营企业
整体稳步发展和资产总规模稳步扩大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持
续保持在 60% 以下的较为合理的位置,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层次体系框架初
步搭建成型,融资渠道趋向丰富,整体融资已经大致显露出了“多元化”的基本
特征。
3. 从“特定阶段融资”走向“全生命周期融资”
企业融资的经典理论——“啄食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认为企
业融资的合理顺序是:内源融资(留存盈利和摊销折旧)—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但是,其暗含了一个前提是:企业处于一个完美的资本市场之中,即企业融资渠
道顺畅,企业能够按照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合理开展融资,但是这个前提条件
在早期的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并不存在。根据 2011 年度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调查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