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My FlipBook
P. 165

第六章  民营企业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自我融资的比重仍然高达 83.1%,银行贷款的比重也只有 5.7%,另一项针对我
               国民营企业发展最为成熟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的典型民营企业融资个案的分
               析结果同样显示,始建于 1986 年的我国最大民营汽车工业集团之一的浙江吉利

               控股集团,在 2000 年之前的 14 年经营时间里,企业发展主要依赖的资金来源为
               创始人李书福的自筹资金和台州的民间资金,直到 2003 年,经过吉利控股集团
               长达 3 年的努力,才从银行获得首笔 10 亿元的授信。尽管 1990 年 12 月和 1991
               年 7 月,为促进企业开展公开市场股票融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分别开业,但是一直到 1994 年 1 月,才有浙江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
               家民营企业登陆上市,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上市极为困难。可见,当时民营企业
               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创始人或合伙人及其背后的家庭亲友、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
               渠道予以筹措,民营企业的融资信息十分闭塞,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融资来源十

               分有限,民营企业融资属于典型的“封闭型融资”。
                   2002 年 6 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我国政府
               开始在政策法规层面重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这一现实难题;到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

               意见》,政策法规层面对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达到高峰。其间,
               2018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在未来新增的
               企业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占比不低于 1/3,中小型银行对民营
               企业贷款的占比不低于 2/3,并力争在 3 年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

               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不低于 50%。以典型的公开市场融资——A 股 IPO 来测算,
               在 2000—2019 年 20 年期间,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
               以 2009 年 10 月创业板的推出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民营企业年上市数量普遍不
               足 50 家,且在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中占比大体低于 50%,而在此之后,民营企业

               年上市数量普遍超过 100 家,且在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中占比在 70% 以上,民营
               企业融资信息日趋“阳光化”,融资渠道得到实质拓宽,融资来源有效改善,民
               营企业融资逐步显现“公开化”的基本特征。

                   2. 从“单一型融资”走向“多元型融资”
                   我国民营企业早期的“单一型融资”特征体现在民营企业正规融资渠道局限
               于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虽然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在当时的实际
               操作中也极为不畅,需要借助企业家的私人关系资源去努力推动。与此相符,世



                                                                                   ·157·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