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快乐高效学语文
P. 162

快乐高效学语文
            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如果这样

            看课文主题,与《呐喊》的主题是统一的。其实,《社戏》这篇小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小说里写到:“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
            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

            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
            不由得毛骨悚然地走出了……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
            于生存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

            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鲁迅
            先生有他的写作目的,是用家乡的社戏,看家乡的社戏,与后来的两次戏,后来
            的两次看戏,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以讽刺两次看京戏过程中所见所触的丑恶庸俗,

            突出了看社戏前后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热情无私的优秀品质。
                ③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老是一代一代传承仇恨,传承沉重。所以,
            单元导读在最后说出了把《社戏》编入本单元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体会作者

            对“社戏”的体验和感悟,而是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
            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这一点,课文导读又明确告诉了我们: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
            忆和留恋的心情。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鉴于此,小说的第一部分没有必要让学生通晓,不了解也罢。


            线索与结构
                线索——到赵庄看戏。

                结构——①看戏前(1~3 段)—②看戏中(4~30 段)—③看戏后(3l~49 段)。


            自主探究与引导
                “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
            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

            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
            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