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25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义有效地消解了形而上学美学、意识美学和主体性美学,为美学的新的发展扫清

             了障碍。可以说,尽管当代中国美学并没有完全接受后现代主义,但它的一些独
             创性建树都离不开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启迪。正是在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接受和改
             造过程中,才提出和解决了一些美学基本问题。例如,针对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倾
             向,不仅有生态美学的反拨,后实践美学也展开了批判,而且提出了主体间性理

             论;针对传统形而上美学的实体论倾向,不仅有解构主义美学的反拨,后实践美
             学也展开了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美学的建构;针对意识美学的批判,不仅有身体
             美学的反拨,也有新古典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身心合一性质的研究和继承、

             发扬,还有后实践美学倡导的身心一体地体验美学。总之,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
             义在于批判了现代美学的某些根本性缺陷,为中国美学的现代重建扫清了障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没有缺陷,应该完全接受;恰恰相反,
             后现代主义美学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弊端,需要加以批判和克服。后

             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否定,仅仅在否定实体本体论方面才是合理的,而对存在
             论的否定则必然导致虚无主义。生活美学就在关注审美向日常生活渗透的同时,
             把审美降格为日常生活,抹杀了审美的超越性、自由性;解构主义美学在否定美

             的实体性和解构理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艺术的自由的、超越的本质,事实上导致
             了美学取消论。还有,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主体性的否定,固然有其合理性一面,
             但它以他者性(语言、权力等)代替了主体性,就导致对审美主体的抹杀,而审

             美活动就成为一种无主体的话语活动和意识形态生产。此外,身体美学对意识美
             学的批判固然有其合理性,因为审美不是纯意识的活动,它也具有身体性。但是,
             后现代主义抹杀身体与意识的差别,把意识归属于身体,导致审美精神性的丧失,

             成为欲望的发泄和消费性活动。而事实上,审美的意识性和身体性都不同于一般
             的意识性和身体性,它们获得了升华,消除了差异,成为自由的身心一体的审美
             体验。因此,中国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批判,仅仅具有否定的性质,解构有余
             而建构不足,并没有结出肯定性的理论的果实。

                 总之,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接受,固然有一定的合
             理性,但对它的缺陷批判不足,导致其反美学的倾向。后现代主义美学仅仅是否
             定之否定的中间环节,它需要再一次的否定,也就是在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

             主体性、理性主义美学和意识美学之后,建设审美形而上学、主体间性美学,身
             心一体地体验美学,也就是重建现代美学。


                                                                                     17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